冬至祭祖与清明、中元祭祖有何不同?

《史记·礼书》中说:“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意思是祭祀天地,是报答天地覆载之德,而祭祀祖先,则是在尽孝道,感谢赐予生命之恩。所以祭祖这个社会习俗对于中华民族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据明代顾起元《客座赘语·陵祭》记载,太祖的孝陵是一岁三祭,即清明、中元、冬至三大祭。今天,我们来了解下中华民族这三大祭。

 

 

冬至祭祖

 

冬至祭祖源于民间的冬至祭天祭神活动,从唐宋开始逐渐演为祭祖的活动,又叫“祭冬”或“拜冬”。 
冬至祭祖的形式分两种:一种是室外祭奠,另一种是室内祭奠。室外祭奠,在祖先墓地举行。而室内祭奠,则在家祠举行。冬至日的头天晚上开始,事先在宗祠设香案,摆供品。到晚上十一点钟左右,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辈主祭,领合族男丁,敬香,上灯,敲磬,鸣炮,按辈分长幼依次拜祭,行三献礼,读祭祖文,祈求全族福寿康宁。
冬至祭祖,不仅在民间,汉传佛教界也承习了这个传统。明代佛教著作《三藏法数》上说:“冬至,则一阳初生,履长之始。是日持斋修道,即能致福也”。冬至这一天,佛教寺院多举行祭祖法会,僧众也要前往祖师塔墓、祖堂祭供历代祖师,以此缅怀祖师之德。

 

清明祭祖

 

清明祭祖文化大多以墓祭为主,其由来要从古时的“寒食节”说起,寒食节是冬至之后的一百零五天,起源于古代“改火”的习俗,古人的火种普遍是一年一改,在寒食节时把过去一年所用的旧火种扑灭,改用新火种。

到了唐代,寒食节的仪式中增加了墓祭,在家的后人要到先人的坟茔上祭扫,在外的游子则举家到水滨拜祭,正是“远人无坟水头祭”。到了后世,改火仪式渐渐失传,但是墓祭的习俗却保存下来。

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二个节日非常接近,在唐宋之际界限渐消,自然地合为一节,寒食节及其风俗意象一并融入清明节中,尤其是寒食节的墓祭,成为清明节最重要的内容

 

中元祭祖

中元节指农历七月十五日,原系民间的祭祀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集合传统民俗、道教中元节、佛教盂兰盆节,三种文化一源的斋忏、祭祖、超荐仪式,通称中元节。

佛教将这天称为盂兰盆节。因《佛说盂兰盆经》中记载的目犍连尊者救母的典故,七月十五日这一日,大众将百味饮食放在盂兰盆中,供养十方众僧,以此能让七世父母获得解脱,以报父母之恩。相传,我国最早举行盂兰盆会的是梁武帝,《释氏六帖卷四十五》记载,梁武帝每到七月十五日,就用盂兰盆供养诸多寺庙。此后形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大都会举行盂兰盆会,以报父母、祖先恩德

 

祭祖 · 中国人不能忘的传统

 

如果从历史的传承、发展的角度来看待“祭祖”,中国人为什么千百年来,都没能遗忘这一传统呢?

 

在祭祖的过程中,听家族长辈讲起先祖,重温先祖在苦难创业的艰辛、或谆谆教诲,感受善的精神传承。祭祖,不仅仅是感恩生命的赋予,更是感受善的精神力量。或许祖先留下的物质财富,终有一天会用完,但先祖的精神传承,让后人铭记珍视,这或许也是祭祖的意义之一。

 

法务活动

公众号:九华山心安寺 寅年冬至祭祖追思报恩超度法会和烧送地藏幽衣包通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