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99座寺院之心安禅寺

清代诗人袁枚有诗:“九华如屏风,好处都在外”,诗里大为赞叹的好去处指的就是九华山后山,心安禅寺就坐落于幽静似天堂的九华后山,该寺地处朱备镇东桥村和将军村交界处,从将军村北过桥往西南沿着盘山公路直行4公里即到。此处峰峦屏峙,三面环山,北边有游龙涧,南边有东阳涧两股清溪绕流,心安禅寺高踞于窝掌状的谷地之上。下图为盘山公路2公里处的路标。

心安禅寺,原名文殊茅蓬,俗称六亩田,始建于明初,据《九华山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智妙和尚(1863~1924)用八块银元购得文殊峰东侧六亩山场重建文殊茅蓬,六亩田因此得名,后取“自种福田、安心禅修”之意,更名心安寺。

智妙和尚,俗名宋真元,湖北汉阳人。他在童年时即有出俗之志,28岁在湖北省随州市随县太白顶保安寺剃度出家,三年后受具足戒。随后云游五台山、终南山、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等名山古刹,历时十余载,遍参善知识。光绪末年月霞法师在九华山翠峰创设华严道场,智妙从之游,随侍左右,听讲佛学,虚云和尚曾写诗赠之于他。翠峰华严大学三年期满,月霞法师离开翠峰寺,将翠峰华严道场嘱托于智妙(嘱其兼位),智妙可以说是华严大学的第二任校长,那时翠峰寺和心安禅寺曾被视为一家寺院,因翠峰寺风水问题,1902年智妙开始逐渐转移重心到心安禅寺,翠峰寺也在抗战期间被烧毁。

智妙和尚以身作则,开迪僧徒,专志宗教,参以净土。平时除请知名法师讲经外,还亲自为僧众讲解大乘经论,义理透彻。远近士大夫闻声宗仰,或入山求度,或发心供养,络绎不绝。历20年,文殊茅蓬(心安禅寺)遂成为九华山远近闻名的佛教道场。

心安禅寺现存寺院建成于1933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演慧法师曾说,心安禅寺历史上最大的意义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开山祖师爷克服困难坚持在这里修了一座庙,收留了很多群众,帮他们躲过了灾难。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很多人流离失所,客观情况决定了心安禅寺必须成为一座四众道场,当时说60年后改变,所以90年代中期很多女众也就都离开了。

心安禅寺坐西朝东,是一座三合院式民居建筑,平面呈Ⅱ形。这座寺院正中的两层建筑虽然挂着大雄宝殿的匾额,其实本是法堂(藏经楼),一层供奉释迦牟尼佛,左右文殊普贤,十八罗汉塑像,二层为藏经楼。一侧的配殿是寮房和诵经堂,另一侧是地藏殿。

心安禅寺已历经百年沧桑,大殿、僧寮、客堂、诵经堂,均为木质结构,寺院里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古朴和陈旧。现在心安禅寺的硬件好了很多,斋堂、寮房、地藏殿都有功德主捐资进行了修缮,2014年还是破旧不堪,年年大修。

心安禅寺,很难想象这是佛教名山的一座省级重点寺院,其实有人香客去的基本都是前山,九华街的肉身宝殿、化城寺、百岁宫等等,也并不是所有的寺院都像前山寺院那般香火旺盛,有心的朋友可以多来朱备后山这边走走,这边的僧尼依旧农禅并重,过着自食其力的简朴生活,或许这才是当今九华佛教的灵魂。

心安禅寺现任住持演慧法师,俗名金镇明,江西景德镇人。18岁在景德镇千年古刹旸府古寺出家,1994年10月在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受具足戒。1998年至今担任六亩田心安禅寺住持。

心安禅寺所在地目前叫天柱峰景区,这里距离九子岩景区大约25分钟车程,有翠峰寺和心安禅寺两座寺院(可徒步前往),另有天柱仙踪、天柱书馆、百丈潭瀑布、古嘉鱼池、窦子明钓鱼台等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天柱峰景区群峰环拥,重岩叠嶂,目前开发程度比较低,也是户外爱好者的乐园。从朱备镇孙垅村到天柱峰的青峭湾,有一条7公里的石板古道,沿途可饱览天柱峰美景。

沿着心安禅寺门前的盘山公路继续前行不远即是阳山和苏家宕。阳山是一个坐落在高山近乎天穹的地方,与苏家宕紧密相连,成为一个较大的村民组。天气晴朗时站在阳山上,一大早就可以最先看到日出,太阳照得整座大山明亮光艳。而此时的苏家宕因是一个方圆几十里的山坳,处于阳山脚下,她仍然可以紧紧依偎在阳山的怀抱继续酣睡。这里四围是山,几条溪流分别从东南西方向涓涓直下,在苏家宕的河汇集起来,穿过桥,向嘉鱼池流去,形成百丈潭瀑布和龙游涧,接着奔向青通河,奔向长江。

进入阳山,往东是一条掩映在丛莽深处的古徽道,自苏家宕一座古桥处翻山越岭经杀猪台景点,直通陵阳。东南方向是一条宽阔的人行道,穿过丛林和几座村庄,蜿蜒逶迤至九华山的天台寺和十王峰。而西边又是一条古道直达打鼓岭、碧云亭和九华山风景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