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福: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

惜福是我们从小以来就在学习的生活道理,大家都应该记得小学时就在背诵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代社会行业分工,很多人都不再从事耕种的工作,体会不到其中艰辛,可能会觉得浪费一点没有关系。

所谓“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我们在平常用餐时心中应当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餐饭从播种、灌溉、收割、运送、销售、采买、烹饪……都是所有因缘共同奉献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体念成就这一餐饭的种种因缘,便能够更加懂得惜福感恩的重要,更加能够精进修道心。

按说,人生世间,没有灾殃祸患就是福,无奈人在福中不知福,并不以为没有灾殃祸患的平安日子就是福,而是“心无厌足,惟得多求”,要追求更多的福——包括求名求利、求官求势,攫取占有,永无止境的追求。古人说:“人心苦不足,既得陇,复望蜀。”在追求的过程中,未得到的希望得到,已得到的又恐怕失去,患得患失,反而陷精神于惶惶不安中。

人在福中不知福,有多少人能够珍惜现在呢?古人有谓,“井涸而后知水之可贵,病而后知健康之可贵,兵燹而后知清平之可贵,失业而后知有业之可贵。凡一切幸福之事,均过去方知。”幸福之事过后方知,除了徒增悔恨与追忆外,于事何补?我们何不珍惜现在,果能一念知足,约束个人无止境的欲望,当下娑婆即是乐土。

惜福、惜福,如何惜福呢?惜福首在约束欲望——知足,次在生活有度——勤俭。以知足而言,人生也有涯,而欲望无穷,如果不能约束欲望,任由欲望放纵扩张,攫取追求,这不是惜福,而是取祸。古人云,“祸莫大于不知足”,无奈世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是以“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世人生活的奢俭,其间差距之大,不可以道里计。吃饭的最低目的是为了果腹,最高的目的是为了适口——满足口腹之欲。古人说:“惜衣惜食,非为惜财为惜福”。半碗残饭,所值几何?但想到其间有多少耕作者的劳力与汗水,我们就不能不珍惜这半碗残饭。一张卫生纸,所费无几,但想到一张纸所耗费的自然资源,我们就不能不爱惜这一张纸。所谓“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果然有此种观念,自然就知道惜福。

福,是前生善业感得的果报。今生我们能获得,更要珍惜这果报,继续造善业,以积蓄来生的福报;如果不知珍惜,待到福报耗尽时,安乐可能也就随之殆尽了。

惜福,是知道当下的福是过去乃至自己前生的努力付出的结果,让自己珍惜尊重自己的付出所得,对得起自己,尊重因果。同时,惜福,是知道当下的福是无常的,要及时抓住利用当下的福,来创造未来更大的自在永恒的安乐。

弘一大师也曾提醒我们: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诸位要晓得: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