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九华山佛教文化还是音乐文化,都属于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 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佛教法事音乐与佛法之 间的关系较为密切,是宣扬佛法的载体,是宣讲教 义的主要方式,是中国传统音乐体系的构成要素。 探究佛教法事音乐和佛教仪式,对于深入解读佛教 法事音乐功能和仪式功能非常有利。
一、九华山佛教法事音乐发源 佛教法事音乐发展离不开佛教的发展,是伴随 着佛教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据明代嘉靖 《池州府 志》、《九华山志) 等典籍记载 : “东晋隆安五年 ( 公元401 年) ,天竺僧人杯渡来九华山,创建茅庵。” 据旧志记载 : “梁武帝天监二年 ( 公元 503 年) ,有 僧入伏虎来九华山,居拾宝岩,建立伏虎庵佛教道 场。”唐开元末年,新罗僧人金乔觉,选择到九华 山修行,至贞元十年,圆寂之后,大家发现他的肉 身并不像正常人死去后开始腐烂。并且观察他圆寂 之后的神态,发现其容貌酷似地藏菩萨法相。因此 被众人称之为地藏菩萨转世,并建立了专门供奉他 肉身的塔,即为后来的 “金地藏”。 经过这一 事件之后,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声名远扬。唐代 佛教隆盛,在这一时期,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 化,都得到快速发展,且趋于稳定,进而为佛教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种背景下,九华 山佛教开始兴盛发达,九华山佛教音乐也随之兴盛 繁荣。 九华山佛教文化和佛教音乐发展的黄金时期为 明清时期。从朱元璋至其后的历代帝王,都大力推 崇九华山佛教文化。并积极创设一切有利条件加以 推广与扶持。直至清中时期,佛事仪轨更加规范性 和统一性、佛教音乐和其他音乐形式得以相互融合 发展。诸多音声法事被广泛流传至民间,主要包括 “唱孝歌”、“唱十殿”、“打地藏七”等。 从明清到近代,中国的政治文化斗争都曾指向 过佛教及其文化,自清末政府在维新派影响下公布 “废袖兴学令”开始,佛教就几乎成了迷信的同义 词。佛教音乐也随之日趋衰微,尤其是十年浩劫期 间,遭到了禁绝的厄运。值得庆幸的是,党的十一 届三中全会以来,佛教音乐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学 术思想逐渐活跃,更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及艺人参与 到九华山佛教音乐的研究创作及表演当中,充分运 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佛教音乐录音、录像,投入到 佛教音乐的挖掘、抢救、整理、研究工作当中。90 年代,“中国音像大百科”版的佛乐系列磁带已出 版 《九华山水陆》、 《云南佛乐》等多套,受到普 遍的欢迎。1993 年,上海音乐出版社以中英文对 照的形式出版了田青主编的《中国佛教音乐选 萃》,该书是第一本以五线谱记谱的、包括九华山 在内的佛乐谱集。中国音协会员纪明庭在 《中国 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安徽卷》中撰有 《九华山 佛教音乐》文章等。1986 年,北京佛教音乐团冲 破重重阻力,赴德国、法国、瑞士演出,这是中国 古老的佛教教音乐第一次走出国门,此后几年,九 华山佛乐团也开始走向世界。九华山佛教音乐作为 池州的特色文化,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市政府和专家 学者们的重视。九华山成立了佛学院、佛教会等, 这是促进我国佛教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
二、九华山佛教法事与音乐 就佛教法事仪式而言,其形式具有多样性。依 据内容,可以分为三种: 其一,庆典法事; 其二, 修行法事; 其三,普济法事。 普济法事主要 包括两大类: 其一水陆法会; 其二,瑜伽焰口。修 行法事以 “早殿”和 “晚殿”为主。法事仪式包 括两种: 其一,佛像开光; 其二,地藏法会。无论 是哪一种法事仪式,都伴有法事音乐。由此可见,法事与音乐密不可分。 普济法事是佛教为超凡六度而展开的一种仪 式。九华山的普济法事形式多样。比如 “水陆法 会”,具有规模较大、时间较长等特点。一般情况 下,完成这一法事仪式活动至少需要一个星期,多 则七七四十九天。参加这一仪式活动的僧人较多, 且僧人的工作性质不同。有些僧人需要完成诵经设 斋这一仪式内容、有些僧人需要完成礼佛拜忏这一 仪式内容,其最终目的是普度众生。在正是开始仪 式活动之前,需要设置内坛和外坛。内坛主要负责 放生、奉请上堂和下堂等内容。无论是内坛的摆设 还是外坛的摆设,都应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布置。随 着时间的推移,九华山一年会举办多次水陆法会。 由于法事伴随着音乐,水陆法会音乐主要以赞呗、 佛事歌曲为主,主要伴奏法器包括唢呐、锣鼓等。 针对九华山没有乐僧这一情况,举办仪式的长辈会 邀请民间乐手参与法会。因此,法事佛教音乐与民 间音乐的融合发展也就不足为奇。 庆典法事是诸佛、出家等纪念日举办的一种法 事仪式,在佛教中的地位较高。其中,就九华山的 庆典法事而言,最为著名和最为隆重的庆典法事为 地藏法会和浴佛法。地藏法会的举办时间为每年农 历七月三十日,其持续时间为一个兴趣。所有僧人 都会参加,主要内容包括诵经、设斋供众等。浴佛 法举行过程中,伴随的佛教法事音乐主要包括 《三皈依》、《佛宝歌》等。与水陆法会的不同之处 在于庆典法会会邀请大量信众参与。 修行法事是一种自我修持仪式。其主要内容包 括讲解经文、诵课等。其中,诵课是僧众每天早上 和晚上的必修功课,现已成为佛教的一门必修课。 大大小小的寺院规定的内容大体一致,并在念诵过 程中配有法事音乐,包括梵呗、赞呗等。在一些重 要节假日其诵课的内容会有所减少或者增加,比如 初一或者十五。僧众们除了完成每日必修的诵课内 容之后,还会增加 《普庵赞》、《戒定真香》等。 单纯站在表演角度来看,九华山佛教法事音乐 属于乐类。其形式包括赞、祝延等; 其风格取向庄 严、古朴; 其节奏较平缓。就赞的音乐形式而言, 包括两大类: 其一,六句赞; 其二,八局赞。其特 征为腔多、字少、旋律连接形式以 “咬合”为主。 单纯站在调式音阶角度来讲,九华山佛教法事音乐 的调式音阶以 “五声音阶”为主。在旋律中,高 音与偏音向混杂,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人影响深刻。九华山佛教诵课内容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并 规定一星期之内所有僧众需要专心参究,不能下山 办事,即称之为打佛七日仪式。该仪式在仪式举行 中唱诵法事音乐,乐器主要包括鼓、引磐等。
三、九华山佛教仪式音乐价值 九华山佛教仪式音乐的价值在于它的社会功能 价值、民俗价值、信仰与观念价值。
( 一) 九华山佛教音乐社会生活功能价值 九华山佛教音乐的社会功能使其长久存在。佛 教哲学强调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极力张 扬人的主体意识。这种价值观在其存在的社会和历 史时空中一直发挥着作用,是民众所认可并实际使 用的价值。 1. 心理调适,音乐治疗。佛教音乐文化包含 着丰富的人生价值的哲理以及博爱慈悲的思想,帮 助人们通过对世俗价值的舍弃,对神圣价值的推 崇,寻求精神的慰藉。 音乐在宗教治疗功效 中的研究表明,宗教作为一种信仰,具有实现人的 精神寄托和归属的社会功能。 2. 渲染佛教仪式的气氛,情操陶冶。佛教音 乐能够增强佛教神圣的气息,人们视佛教音乐为人 与神沟通的中介,通过声音把人置于佛教的精神境 界之中。九华山佛教音乐包含诸多美感因素,能够 沟通人们的情感世界,使人们情操得到陶冶,精神 获得升华。 3. 宣传佛教意识,道德教育。佛教伦理跨越了 信仰的界限,具有一定的道德教育功能。九华山佛 教音乐的唱词选自经文,宣扬教义与信仰,人们在 音乐的感染下,自然而然地会接受佛教意识的宣扬。 4. 给人以知识营养。九华山佛教音乐包含多 方面的知识。无论是虔诚求道,还是偶尔涉猎,只 要对其音乐文化有所接触,总会有所收获。
( 二) 九华山佛教音乐的地域性民俗价值 九华山佛教音乐在历史长河中,为了便于传 教,与民间艺术相融合。不断吸收当地民族音乐元 素,使其具有独特的地域风格,同时也向民族音乐 提供新的乐曲、乐谱、乐器乃至音乐理论。 1. 九华山佛教音乐与当地民间音乐的相互影 响交融。三国时,中国的佛教徒注意到梵音与汉语 的矛盾开始创作中国风格的佛曲。齐梁时,梁武帝 佛曲的清乐化,是佛教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的 标志。九华山佛教仪式音乐中吸取了民间乐器,如唢呐、二胡、笛子、铜钹、琵琶等; 融入了当地的 黄梅戏唱腔和一些古曲曲牌。九华山周围地区,受 佛教音乐影响,形成了特有的 “唱孝歌”、 “唱十 殿”、目连戏等民俗文化。 2. 九华山佛教礼仪演变为民族风情的仪式。 以祭祀、祈愿、节庆等为内容的宗教礼仪,随着历 史的发展,超越了宗教意义的界限,逐渐成为民族 或区域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如原为纪念释迦牟尼成 道的 “成道日”,逐渐演变为腊八节吃 “腊八粥” 的传统习俗。地藏王的诞辰日,逐渐演变成了每年 必举行的朝圣、民俗艺术展示和集市贸易相互交融 的九华山庙会。各地信徒朝山进香,山上各大寺庙 相继举行各种佛事活动。山民们通宵达旦举办 “舞龙灯”,演出目连戏 《目连救母》、池州傩戏 《九更天》等节目。
( 三) 九华山佛教音乐的信仰和观念价值 佛教法事音乐的价值与佛教徒宗教观念密切相 关。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说,信仰和仪式都是宗 教文化的组成部分,都属于神圣事物。由此可见, 仪式行为的发生离不开佛教价值观的影响,且赋予 仪式一定的神圣使命。假设仪式不具神圣性,无论 是举办放焰口还是水陆法会,都会失去其本来的意 思,并标明仪式是一具空壳,根本不存在与现实生 活中。九华山佛教徒的仪式感较强,其价值观念与 佛教文化挂钩。因此他们信仰各种佛教仪式,各种 佛教仪式的举办能够带给他们精神上的欢乐,并这 种精神欢乐延续至内心,这是一种仪式信仰的表 现。可能在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中,这种仪式不具现 实意义、这个神圣的场所是虚构的,但是在仪式中 获得的情感和感受却是真实客观存在的。 当 他们进入涂尔干描绘的 “神圣世界”时,他们觉 得自己理所当然进入了这个神圣世界。
四、结语 九华山佛教的音乐具有浓厚的艺术美感。九华 山佛教音乐的韵律空灵肃穆、典雅流畅、平和宁 静。九华山传统式的法式音乐经历世代师徒们的口 传心授,完好无损的保留了古曲的渊源,调式为名 族无声调式,具有众多的形式风格,并且又大不相 同。有的是发扬佛教教义、以歌颂佛,呼吁芸芸众 生皈依佛门,向往的是 “曲行众心,净心于道”, 演奏节奏一般深沉缓慢。如早晚课,和声简单明 了,曲式不长,音乐非常朴素; 而有的就如放焰口和水陆法会等音乐模式较大,用时很长,为了打动 听众,一般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如唱诵、器乐 以及舞蹈的表演。在唱诵时融入艺术的情绪夸张渲 染,再加入民间戏曲或者小调的歌唱演奏,不仅除 了法器乐器外,还配有民间吹拉乐器,各式各样的 音乐效率,有活泼轻快的,凄厉庄严的等等,随着 仪式变化而变化。乐曲的演奏速度一般欢快为主, 气氛热烈庄重。 现代佛教音乐顺应目前的流行发展,符合大众 音乐欣赏的胃口,带有极具现代感的流行音乐元素, 以录音棚音乐为主。 这些佛教音乐,内容多 样,不仅有传统的梵呗,还有改编的以及新创的佛 曲,并且这些佛曲皆与交响乐、电子合成音乐、新 世纪音乐等多种音乐风格融合,使得佛教音乐具有 变换多样的呈现面貌,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比如 禅修、泡茶、养生、读书以及心灵音乐等等。 九华山佛教音乐,不论是侧重宗教的传统法式 音乐,还是侧重现代的流行佛教音乐,他们的都是 把平和、中正、肃庄、淡雅,作为基础表现原则, 均会使听众心灵产生不同程度的震撼的感受,达到 “听音可以悦耳,聆言则可开襟”的效果。 佛教的音乐效应决定其美学特点。佛教音乐的 宗旨是 “宣唱教职工理,开导众心”,具有修行和 感化功能。佛教音乐的 “唱诵念打”具有独一 无二的宗教修行效果,《法华经》中记载 : “若使人 作乐,击鼓吹角贝,萧笛琴箜篌,琵琶饶铜钱 . 如 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 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皆以成佛道。 ”他不仅可以搭载所有经 咒的内容,也可以贯穿所有所有佛教仪轨。极具平 等、清净、智慧的韵律,且有着丰富的内涵。 九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地藏菩萨 的道场,蕴藏着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包含了各式 各样的文化内容。其具有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功能的佛教音乐,此音乐可以教化众生、净化心 灵、启迪人生智慧。九华山的佛教音乐在经千百年 岁月的洗礼后,既保留了原有的古曲魅力,又成功与当下民间音乐融合,衍生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艺 术风格。 九华山佛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地藏精神密切 相关。地藏菩萨场道的开辟,为僧众增强对地藏精 神的信仰和膜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对僧众 和后世影响较大的地藏精神主要包括“尽度众生”、 “地域不空”、“方证菩提”、“誓不成佛”、“孝道”等。 无论是对中国传统道德的形成与发展还是对皖南佛 教法事音乐体系的构成,都影响深远。在这一过程 中,随着地藏精神和佛教法事音乐的唱诵与流传, 民间民俗与地藏信仰和地藏精神融为一体,促使地 藏精神和地藏信仰民俗化。这也是一种特殊的 “仪式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发展与其他民间 文化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