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词:菩萨十回向位

十回向位,又叫作十回向心,

就是:

(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心,

(二)不坏回向心,

(三)等一切佛回向心,

(四)至一切处回向心,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心,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

(八)如相回向心,

(九)无缚解脱回向心,

(十)法界无量回向心。

菩萨修行五十二阶位中,指从第三十一位至第四十位。回向,乃以大悲心救护一切众生之意。又作十回向心,略称十向。即:

 

(一)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即行六度四摄,救护一切众生,怨亲平等。

 

(二)不坏回向,于三宝所得不坏之信,回向此善根,令众生获得善利。

 

(三)等一切佛回向,等同三世佛所作之回向,不着生死,不离菩提而修之。

 

(四)至一切处回向,以由回向力所修之善根,遍至一切三宝乃至众生之处,以作供养利益。

 

(五)无尽功德藏回向,随喜一切无尽善根,回向而作佛事,以得无尽功德善根。

 

(六)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即回向所修之善根,为佛所守护,能成一切坚固善根。

 

(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即增长一切善根,回向利益一切众生。

 

(八)如相回向,顺真如相而将所成之善根回向。

 

(九)无缚无著解脱回向,即于一切法无取执缚着,得解脱心,以善法回向,行普贤之行,具一切种德。

 

(十)法界无量回向,即修习一切无尽善根,以此回向,愿求法界差别无量之功德。十回向摄于十三住中之解行住,五位中之资粮位,正当于地前三贤中之后十位,六种性中之道种性。

 

[旧华严经卷十五至卷二十二、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圣贤名字品、法华经玄义卷五上]

在此十回向心的十个阶位之中,调伏无明,修习中观。所谓“无明”前面说过,这也是天台宗所立的三惑之一,见思惑障碍涅槃之道,尘沙惑障碍菩提之道,无明惑则障碍中观之道。不真不俗,即真即假;见真谛的寂灭实相,但不呆滞于寂灭的一念上;见俗谛虚幻,所以随顺化导而不与俗情同流合污,这就是中观的道理。

 

无明是一种细微的烦恼,断去一分无明,即可证得一分中观的道理。十回向位,只是调伏无明,初地以上,才能渐断无明,无明分分断除,圣位也地地高升,直至等觉菩萨,断尽最后一分无明,便入佛地,成等正觉。

 

所以在十回向位,尚未证得中道观,仅因调伏无明而修习中观。不过,自第八住至十回向圆满,已是修行道上三不退位的第二不退了,此称为行不退。也就是说,所证的解脱之道,已与第一义谛的中道合一相应而行了。

 

至于退与不退的问题,《璎珞经》有这样的说明:“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六度之一的)第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前,复值诸佛菩萨善知识所护故,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

 

又说:“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不名习种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至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是为退相。”

 

以此可见,菩萨修行,须以般若(智慧)为主,不修般若,便不能入第七住位;不入七住,即难保不退,如若一退,虽到六住,仍可能要作恶千劫而不知回头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