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八,是晋代高僧道安法师圆寂纪念日。
道安(312或314~385),晋代高僧。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县)人。十八岁出家,因其形貌黑丑,未被重视,令作农务。但因博闻强记,数年之后,其师改变态度,令其受具足戒,并准许他出外参学。约二十四岁时,在后赵邺都(今河北临潼)得到佛图澄嫡传,经常代澄讲说,并能解答许多疑难问题,时有“漆道人,惊四邻”之誉。佛图澄圆寂后,后赵内乱,道安曾在山西、河北、河南诸地弘法。后应东晋名士习凿齿之邀请,率弟子慧远等四百余人南下襄阳。其后十五年间,道安穷览经典,钩深致远,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又为四方从学之士制定“僧尼轨范”,即行香定座上经上讲、六时行道饮食喝时及布萨差使悔过之法。东晋太元四年(379),前秦苻坚派遣大军攻占襄阳,道安和习凿齿被胁迫入长安,道安住五重寺。在此期间,除主持大道场经常讲说之外,道安也组织并参与译经。他在《摩诃钵罗蜜经抄序》中指出,翻译有“五失本”、“三不易”,总结前代译经经验,对后世佛典翻译之影响极为深远。苻坚建元二十一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二月初八,道安圆寂于长安五重寺。
有学者说,在我国佛教历史上,从广义说,道安是中国佛教学术事业的开创者,史书记载:“晋有道安,独兴论旨,准的前圣,商榷义方,广疏注述,首开衢路。”“序致渊富,妙尽深旨,条贯既序,文理会通,经义克明,自安始也。”(《出三藏记集》)道安是对佛教经典进行注解、作序、探求其义理的第一人,一生留下疏注著作“二十二卷”,存世序文有十五篇。道安这些著述活动,开创了对中国佛教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义学”。道安另一重大贡献则是对佛经目录之整理:他第一次将东汉至东晋宁康二年(374)间所有汉译佛经收集起来进行考订和分类,将它们分为“本录”“失译”“异译”“疑经”及“注经及杂经志”几类,史称“安录”,又称《综理众经目录》,从而开中国佛经目录著作之先河,这一开创性工作之意义绝不能低估。道安法师还有其他不少划时代之影响,如《高僧传》记载,道安俗家姓卫,魏晋沙门依师为姓,道安认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于是改姓释氏,为后世僧徒所遵行。